2011年廣東逾億人口中,粵語使用人數約6700萬[26]、廣西約2500萬[26]、香港700萬、澳門55萬、泰國500萬、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、美國和加拿大200萬[26],全球有約1.2億人使用粵語[27][來源可靠?]。粵語為澳大利亞第4大語言(次於英語、意大利語、希臘語)、加拿大第3大語言(次於英語、法語),美國第3大語言(次於英語、西班牙語)[28][29]。
中國大陸
编辑
1980年代改革開放,為吸引香港外資企業和海外華人到中國大陸投資,廣東成為改革開放試點,企業家從香港進入珠江三角洲和珠三角經濟區,打通整個廣東再到其他省份通商,大量粵商和外商活躍。粵語不但未受到外省南下大軍影響,反而因廣東能接收香港頻道,令到不同省籍的工廠民工和專業人士透過電視娛樂,也紛紛認識和學習聆聽粵語。全球華人也會收看的香港電台、影視、藝術,就連海外商品、產品、外國品牌、消費品等廣告也在中國大陸播放。
在廣東的閩語區,例如汕頭、潮陽等潮汕地區一些潮州人和海陸豐一些鶴佬人、粵西一些雷州人也開始使用粵語,形成雙語區,加之廣東內人口流動,香港頻道落地在粵東,當地粵東地區居民,特別是汕尾年輕一輩外出廣州等珠三角地區大城市工作時,大多具備粵語交際能力,客家地區也使用粵語。廣東地方逐漸變為雙語區,廣府話也吸收納入了潮州話、客家話等詞語,例如「口渴」讀成「口涸」、「喉乾」或「口乾」等,因此有些潮州人說粵語時充滿濃濃的潮州口音,並且廣東人將去食潮州菜,讀成「打冷」這一詞,其實也源於潮州話融入「廣州話」裡。為方便海外華人投資,不少本地廣東家庭能曉至少兩至三種廣東語言,以與別人溝通[30]。此外,廣西、海南[來源請求]一直存在粵語分佈地區,廣西南寧、梧州、蒼梧、欽州等等在粵語大城市生活的少數民族也受粵語城市影響,有些也能會曉粵語,例如本身說粵語的漢族與壯族通婚人士。2009年,由於廣東商人在中國—東盟博覽會後開始向廣西投資,南寧青秀區也有大量粵語使用者,對會曉粵語之投資人士十分方便,商人可從廣東向廣西經商西進[31]。
海外
编辑
海外華人世界各地,由於不受普通話政策約束,粵語被香港廣泛運用於立法、行政、法庭、教育、新聞、傳媒、選舉、電視、藝術、曲藝當中,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現代粵語文化,尤其是戲說中國歷史的古裝劇完全反映出當時古代的原本詞句、語法、用詞和用語等,對傳統粵劇和粵曲的南粵文化(嶺南文化)以及文革破壞,對中華文化作出保護。例如在中國大陸範圍大力推廣普通話,廣東與廣西、海南[來源請求]等地民眾之粵語會話就逐漸大受普通話影響──詞彙次序掉換,如:原本「質素」—顛倒—「素質」、「消夜」(宵夜)—顛倒—「夜消」(夜宵)、「緊要」—顛倒—「要緊」等古代文學詞彙用法,反而香港等海外民眾之粵語會話保留了較多「消夜」、「緊要」、「質素」等古代用語。特別在「消夜」(宵夜)一詞一直用到現在,是唐代更最早期使用,唐代詩人方幹的詩《冬夜泊僧舍》之中「無酒能消夜,隨僧早閉門」的一句。
馬來西亞
编辑
除了在中國粵語地區之外,粵語是馬來西亞華人主要語言之一。雖然馬來西亞的學校皆以北方華語為主要媒介語來教授中文,但大部分本地華人都懂得粵語。主要原因是有相當比例的馬來西亞華人先輩祖籍廣東,而近代原因則是長期受到香港電視節目的影響。Astro華麗台、Astro至尊HD和Astro On Demand為本地的粵語台,並以粵語原音播出TVB製作的節目。所有本地中文電台(國營電台愛FM除外)都會全天候以華語和粵語交替廣播。同時,當地上映的香港電影皆不作配音,以原音上映。
香港
编辑
在香港行政、司法、立法、新聞發佈等行政人員一般規定有粵語或英語能力才可擔任公職,更要规定先使用粵語和英語作回應。新聞電視、廣播、行政機構等亦會服務多數已經定型語言(粵語、英語)使用者為先。若果有需要立法會等政府新聞處都會提供粵語、英語及北京話三種語言的傳譯。學校亦使用兩文三語教學授課,學校可全面用英語或粵語授課其他科目。
即使是在港英政府時期,政府亦相當關注政府官員的廣東話能力。例子之一,是時任港督葛量洪在1950年初向殖民地部作的報告。箇中提及有關「官學生」在香港學習廣東話的安排,以及他重視學習廣東話的原因。當時掌握管治香港實權的英國官員,絕大部分屬於政務職系,即「官學生」(cadets,後改稱政務官 ,administrative officers)。他們在英國受訓期間(Devonshire Course)已開始學習廣東話,並經考試合格,才被正式聘用。通常來港後的首兩年,仍會專注深造廣東話,並且不用參與任何的行政工作。他們享有語言學習津貼,以聘請教授廣東話的導師。葛量洪認為,政務官能夠通曉被管治者的語言是非常重要的,如果缺乏說廣東話的能力,便不能履行其職務。為了增加學習廣東話的誘因,他在報告中建議廣東話科目應佔全部學習科目總分數的一半,並認為這個比重才能突顯廣東話科目的重要性;又提議騰空教授人類學和社會結構、以及社會研習的科日時數,來教授廣東話,理由是在香港掌握廣東話比學習這些科目更為重要。[32]
而中文科則多數學校使用粵語授課中文,幼稚園先從粵語辨中文字為基礎。然而在東南三音(粵、閩、吳)中,粵語是可以和官話對應,例如:
日常生活粵語會話的「食」(sihk/jih/yih)或「喫」(yaak)——對應北京話讀〈吃chī〉-但粵語則讀「吃」(hek/hat1/gat1)
「唔」mh1——對應北京話讀〈不bù〉-粵語則讀「不」(bat1/fau2)
「係」(haih)——對北京話讀〈是shì〉-粵語則讀「是」(sih)
「喺」(hai2)——對北京話讀〈在zài〉-粵語則讀「在」(joih/zoi6)
《詩經·鄭風·大叔於田》春秋戰國時用法本字為「忌」(gei6)[來源請求]助詞變讀「嘅」(ge3/koi3)——對北京話讀〈的dì/dí/de〉-粵語則讀「的」(dik1)
漢代用法本字眾數為我(ngo5)「等」(dang2)你(nei5)「等」(dang2)、渠(keoi4)「等」(dang2)[來源請求]變讀我「哋」(dei2/dei6/di4)、你「哋」(dei2/dei6/di4)、渠「佢」(heoi5/keoi5)「哋」(dei2/dei6/di4)——對眾數普通話讀〈們men〉-粵語則讀「們」(muhn/mun4)
《楚辭·山鬼》戰國時期用法「睇」(tai2/dai6)——對北京話讀〈看kàn/kān〉-粵語則讀「看」(hon1/hon3),宋代用法本字為「蒞」(leih)[來源請求]變讀「嚟」(lei4)——對北京話讀〈來lái〉-粵語則讀「來」(loih/loih4/loih6)
等等漢字單字,整篇官話文章是完全可以用粵語朗讀出來,以及作文、寫文章,中文科教師都可以使用粵語教授學生每一個官話單字來書寫和閱讀,還有分析和理解古文、古體詩、文言文、讀誦唐詩、宋詞及中國文學作品等詩、詞、歌、賦。只有少數學校因為創校逾半世紀的歷史緣故,而使用北京話,但是香港絕大部份的幼稚園、小學及中學都是使用粵語學習中文,用粵語讀、寫、聽、說為先,而另外將北京話獨立成為普通話一科,普通話科教師則專注教授學生拼音。
在香港主權移交後,有小學及中學為得到納稅人資助,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。即使語常會研究指,普教中無助學生學中文,香港教育局仍維持普教中為遠程目標[33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