嫪毐为何让赵姬那么痴迷?司马迁道出了其中的原因

嫪毐为何让赵姬那么痴迷?司马迁道出了其中的原因

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就病死,13岁的嬴政继位,赵姬垂帘听政,权力给了她地位,孤独给了她空虚。

吕不韦成了她在深宫中唯一的情感寄托。

商人出身的吕不韦精于算计,他与太后的私情是把双刃剑,一方面能巩固自己的相国地位,另一方面随时可能引来杀身之祸。

秦始皇渐渐长大,眼光越来越锐利,吕不韦开始担心,他需要找个替身。

这个替身必须满足几个条件:第一,能够满足赵姬的生理需求;第二,不会威胁到自己的政治地位;第三,出了事能够推得一干二净。

他的目光锁定了一个叫嫪毐的市井男子,嫪毐有个特殊能力,司马迁在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中记录得很隐晦:"嫪毐以阴关桐轮而行"。

翻译成现代话:嫪毐能用自己的生殖器转动桐木车轮。

这不是什么雅事,在那个时代,这种表演出现在市井勾栏之中,嫪毐靠这个"绝技"谋生,吕不韦听说后,立即意识到机会来了。

宫廷有规矩:除了皇帝,其他男性不得接近后宫,想要安排嫪毐接近赵姬,只有一个办法:让他变成太监,吕不韦的计划精密得令人发指。

他先花钱买通负责宫刑的官吏,宫刑当天,刽子手只拔掉了嫪毐的胡须和眉毛,没有阉割,假宫刑完成后,嫪毐被安排进入太后宫中。

吕不韦还专门安排了一场"表演",他让嫪毐在赵姬面前展示自己的"桐轮绝技",赵姬当场震惊,司马迁用"太后私与通"五个字记录了结果,从此,嫪毐成了赵姬的新宠。

吕不韦的目的达到了,他成功地把赵姬的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,自己退居幕后继续操控朝政,他没有想到的是,这颗棋子很快就失控了。

赵姬的情感寄托

30岁的赵姬在深宫中压抑了太久。

与吕不韦的关系更多是政治需要,吕不韦城府深沉,心思都在朝政上,两人的关系缺乏真正的情感温度。

嫪毐不同。

他出身市井,没有复杂的政治算计,在赵姬面前,他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男性魅力和情感投入,史书记载嫪毐"善事太后",这个"善事"不仅指床笫之事,更包括日常的体贴入微。

嫪毐会亲自为赵姬调配汤药,陪她在御花园中散步,听她倾诉深宫中的孤独,这些细节在正史中没有详细记录,从后来两人的深度依恋关系可以推断出来。

赵姬"绝爱之",司马迁用这三个字概括了赵姬对嫪毐的感情,对赵姬来说,嫪毐填补了她内心最深层的空虚;对嫪毐来说,太后的宠爱意味着从市井走向权力巅峰的机会。

公元前240年,赵姬为嫪毐生下第一个儿子,公元前239年,第二个儿子出生,这两个孩子的存在彻底改变了政治格局。

按照秦国法律,太后私通属于大逆不道,生下私生子更是死罪,嫪毐如果身份暴露,不仅自己要死,连累的人会很多。

赵姬选择了隐瞒,她把两个孩子藏在雍城的别宫中,对外声称是收养的孤儿。

嫪毐开始感受到危机,他知道这个秘密迟早会暴露,唯一的出路是获得足够的权力来保护自己和赵姬。

权力欲望开始在他心中萌芽。

嫪毐的权力扩张

公元前239年,赵姬册封嫪毐为长信侯。

这个封号意义重大,长信侯在秦国历史上很少出现,专门用来册封与太后关系密切的男性,封侯还不够,赵姬又把原本属于王室的大片土地赐给嫪毐,建立了"嫪毐国"。

一个假太监摇身一变成了诸侯。嫪毐的门客迅速增长到数千人,这些人大多是投机分子,看中的是嫪毐背后的太后势力。

嫪毐开始干预朝政。

他利用太后的名义发布政令,任免官员,甚至插手军事调度,原本属于吕不韦的权力,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落入嫪毐手中,更离谱的是,嫪毐开始自称"皇帝假父"。

这个称号等于直接挑战秦始皇的权威,在嫪毐看来,自己既然是太后的男人,又有了两个儿子,就有资格与皇帝平起平坐。

权力让他彻底迷失了理智。

22岁的秦始皇早就看透了一切,他知道母亲与嫪毐的关系,知道两个私生子的存在,也知道嫪毐的真实身份,他在等待时机。

公元前238年,秦始皇举行成人冠礼,正式亲政,按照惯例,这个仪式要在雍城举行,嫪毐感到了威胁。

他担心秦始皇亲政后会清算自己,更担心的是,一旦秦始皇掌握实权,太后的影响力会急剧下降。

嫪毐决定铤而走险。

公元前238年四月,秦始皇在蕲年宫举行冠礼,嫪毐选择在这一天发动政变。

他盗用太后的玺印,调动县兵和卫兵,直接攻向蕲年宫,嫪毐的计划很简单:杀死秦始皇,拥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,自己摄政。

计划很快失败了。秦始皇早有准备,他在宫中布置了大量死士,嫪毐的人马刚冲进宫门就遭到痛击,更致命的是,嫪毐调动的县兵临阵倒戈,这些军官看清形势后,立即反戈一击。

嫪毐被当场擒获。

秦始皇的报复迅速而残酷,嫪毐被车裂处死,这是秦国对叛逆者的最高刑罚,五马分尸,痛苦至极。

嫪毐的门客被诛杀四千余人,最惨的是两个私生子,秦始皇下令将他们"摔死于咸阳市",两个孩子一个三岁,一个两岁。

赵姬被软禁在雍城,再也没有回到咸阳,吕不韦也没有逃脱,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政变,秦始皇认为嫪毐事件的根源在于他的算计。

公元前237年,吕不韦被免去相国职务,流放蜀地;公元前235年,吕不韦在流放途中自杀,一场因为生理欲望引发的政治丑闻,最终导致了秦国政坛的大清洗。

史家的隐晦记载
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对这个事件的描述极其谨慎。

关于嫪毐的"特殊能力",他只用十个字:"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",这种春秋笔法既记录了事实,又避免了过于直白的描述。

关于赵姬的行为,司马迁用"太后淫不止"来概括,"淫"字在古代史书中很少出现,足以说明司马迁对这种行为的批判态度。

关于嫪毐的权力扩张,司马迁详细记录了"嫪毐国"的建立过程,这种记录方式暗含讽刺:一个假太监竟然能够建国封侯,说明秦国政治体系的腐败。

司马迁最尖锐的批判体现在对结局的描述上,他详细记录了嫪毐被车裂、门客被诛杀、私生子被摔死的过程,这种详细记录本身就是一种警示。

嫪毐事件暴露了秦国政治体系的严重漏洞。

首先是宫刑制度的腐败,负责宫刑的官吏可以被收买,说明监督机制形同虚设。

其次是后宫管理的混乱,一个假太监能够长期在后宫中生活并且生子,说明宫廷安全体系存在重大缺陷。

最重要的是权力制衡的失效,太后可以随意册封诸侯、赐予封地,说明皇权与太后权力之间缺乏有效制约。

这些漏洞在嫪毐事件中被充分利用,最终酿成大祸。

司马迁通过嫪毐事件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。

嫪毐原本只是个市井艺人,凭借特殊的生理条件谋生,权力的诱惑让他迅速膨胀,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。

赵姬的悲剧更加深层,作为一个女性,她在政治体系中始终是工具和附属品,孤独和压抑让她寻求情感寄托,最终却毁掉了自己和孩子。

吕不韦的算计看似精明,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,他以为可以控制局面,结果失控的棋子反过来毁掉了他。

权力游戏中没有真正的赢家。

司马迁记录这个事件,不仅是为了存史,更是为了警示后人,他用春秋笔法记录下人性的复杂和权力的危险,让后世能够从中汲取教训。

历史不会重复,人性却永远相似,权力与欲望的纠葛,在任何时代都值得警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常见的国内论坛网站有哪些?
det365娱乐场

常见的国内论坛网站有哪些?

📅 06-28 👁️ 3623
喜马拉雅
best365登陆

喜马拉雅

📅 07-14 👁️ 5446
台式电脑如何开wifi给手机用 台式电脑开热点方法【详解】